年俗 不变的太仓年味 蒸年糕前先筛糯粉。 “炒发禄”,越炒越发,讨个好口彩。 刚酿出的酒酿好甜。 贴春联贴“福”字。 祈福许愿。 编者按 “马年大吉”、“马上发财”、“马到功成”……一声声祝福言犹在耳,而马年的春节已渐行渐远,留下了或欢乐,或疲惫,或依依不舍,或感慨万端的依稀背影。本报今日起推出“我们的春节”特别策划,展示代代传承的老习俗,捕捉逐渐流传开来的新时尚,抒写在迎接新年中的快乐与感受。 □本报记者 周 琦 阚亚方 邢智丰/文 姚建平/图 “炒发禄”、准备过年菜肴,蒸年糕、做米花糖,贴上迎春对联,放好两张八仙桌祭祖,再为“灶公公”(灶王爷)供荸荠、茨菰以及果品等,浮桥镇银港新村的顾彩芳家里年味十足。 “现在生活条件好了,选择多了,超市里什么都能买到,但我们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做。”今年60岁的顾彩芳说,亲手准备年货,尽管过程繁琐、耗时耗力,“但已经做了几十年,全家参与,特别开心,否则就会感觉少了过年的味道。” 太仓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起就进入“过年模式”了,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,还形成了一套固定程式。春节期间,记者走访了一些“老太仓”和民俗专家,请他们还原舌尖上的“太仓年味”和那些已少有人知晓的太仓年俗。 舌尖上的“太仓年味” “嚓啦、嚓啦……”伴随着铲子炒动沙子的声音,锅子里的花生、瓜子等散发出诱人的香味……这就是太仓人熟知的“炒发禄”。 每年过年之前,太仓农村的不少人家都要把一年来自家种的花生、南瓜子、玉米粒等干货放在锅里炒。不例外,“炒发禄”也是顾彩芳家过年的保留节目,“我们小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炒。”在锅中放盐或糖和沙,炒热;将花生、玉米粒等干货倒进大锅;用锅铲反复翻动约三四十分钟;炒完一锅,盛出干货,用竹筛把盐筛回锅内,反复利用,再炒下一锅。 “现在邻近的两家人一起合作炒,一人负责翻炒,一人负责添柴,边拉家常边‘炒发禄’,十分热闹。当然‘炒发禄’必须掌握好火候,太旺容易炒焦。”顾彩芳介绍,“炒发禄”一般安排在小年夜下午,从吃完中饭一直炒到吃晚饭。 民俗专家夏老师介绍,“炒发禄”有求财运的意思。本地话讲,“炒发炒发”,越炒越发财的意思。除了“炒发禄”,做米花糖也是很多太仓人过年的固定节目,也意味着生活甜甜蜜蜜。 过年期间,酒酿、小圆子、年糕等都是顾彩芳亲手制作的,包括米花糖。“现在,很多人家都嫌麻烦,懒得做了。”米花糖吃着喷香,但做起来繁琐。糯米浸泡一夜再蒸熟、晒干;麦芽糖、白糖加水熬制,到筷子放下去再分开能拉出细丝来,关火;稍凉一会儿,熬猪油翻炒米花;最后,把米花、芝麻、花生粒以及熬制的麦芽糖放到方形模具中,用铲子压实、凉透、倒出来切开…… 俗话说,民以食为天。太仓人年俗中最多的就是美食。当然,怎么吃也有讲究,比如大年初一早上要吃“百岁圆”,寓意长命百岁;晚上都要在家里吃“兜财馄饨”,寓意财不外流。 年俗中的“太仓规矩” 农历腊月二十四,双凤镇庆丰村顾佩芬一家终于忙完一年的农活准备开始过年,但对于勤劳的顾阿姨来说,“活”还没忙完,因为过年筹备工作才刚刚开始。这天要过“小年”,她要准备好贡品。 农历腊月二十四为“灶神”上天奏事之日,故二十四之夜,家家户户要“送灶”、“祭灶”,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。是夜,每户或祀灶神于堂,或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,供酒、果,还必供荸荠、茨菰以及好鱼、好肉。 到了腊月二十五,顾阿姨则里里外外掸尘扫除,清除一年的积灰,清理平时乱堆的杂物等。此举颇为认真,用现在的话来说,称得上是一次积极的、有规模的群众性卫生运动了。经过这一天的劳作,每家每户龌龊大去,用品比以前井然,里里外外展露出清新之貌,是像一个换年的样子了。 到大年三十这一天,顾阿姨家里则更忙了,把喜神请出来挂在客厅的正中,锅煮灶煨、煎炒爆熬准备年夜饭大餐以及准备祭拜先祖的果品菜肴。年夜饭烧好了,一切就绪,一家人洗手整衣,按照长幼尊卑,祭拜祖宗。礼毕,家里人对祭祀用的菜品是不能直接享用的,顾阿姨又忙着回锅煮一下,为了求得祖先的保佑。当然,在大年三十贴春联、贴年画、放鞭炮也是少不了的。除夕夜,不少年轻人通宵达旦不上床休息,他们要守岁,迎接新年的到来。 大年初一醒来,顾阿姨的小孙子是最开心的,总会获得一份惊喜——穿新衣、拿压岁钱,外面则听家家户户放开门炮,祈愿在新的一年里连升三级。太仓人的大年初一是有很多禁忌的:不出家门,不动刀叉、扫把;不倒马桶、不倒垃圾、不泼污水;不可骂人、不可说粗话…… 年初五是接财神的日子,最“欢腾”的当属乒乓作响的鞭炮,一些商家陆续开门迎客,这时候,年味渐淡,不少人已经开始准备新一年的工作。在农村,新年则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落下帷幕。 --信息来自太仓日报
|